行業動態
坩堝筑城 ,史上罕見
砥洎城是華北地區現存建筑史上的稀缺實物資料。城堡內的民居、巷道與城墻一起被納入了整體防御體系,體現出防御為本、平戰結合的設計風格和建筑特點。砥洎城位于陽城縣潤城鎮西北隅沁河(古稱洎水)河心的一塊天然大砥石上,坐北朝南,三面環水。遠望其城,如磐石砥柱,挺立中流,故名砥洎城。
蜂窩墻,采用煉鐵廢棄不用之坩堝筑墻
潤城古稱“小城”,因冶煉業興旺曾稱“鐵冶鎮”,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改為“潤城”。早在戰國時期,潤城已是韓趙相爭的重鎮。自元以來,潤城富商大賈迭出,文風鼎盛,科舉入仕數冠于全縣,并一度成為晉東南煤鐵產銷中心。
坩堝城墻
明末時,富庶的潤城曾多次遭到流寇的襲擾。為了抗匪自保,潤城先后修建了屯城、劉善城和砥洎城三座城堡。數百年過去,屯城與劉善僅存遺址,只有砥洎城頑強地生存了下來。
砥洎城雖系磚石木建結構,但從形體規格、建筑用料到實用價值等方面卻十分講究。它采用當地煉鐵廢棄不用之坩堝筑城,歷經三百余年而堅固異常,實屬筑城史上罕見,又被稱為“蜂窩城”“坩堝城”。廢舊坩堝作建筑材料,壘砌墻體,不僅是對廢舊物資的合理利用,而且坩堝中空,能起到很好的保溫、隔熱效果,使得房子冬暖夏涼。既反映了古代冶煉業的發達,又體現了民間就地取材、變廢為寶的絕妙創造。
砥洎城南面外墻用青磚壘砌,臨河東、北、西外墻選用石灰石和天然河卵石,內墻多用坩堝,漿砌一律以石灰和煉鐵渣調漿,其堅固程度勝過當今的水泥沙漿,經過不斷鈣化愈久愈堅。一行行坩堝縱行排布,虛實相生,整齊而富肌理之美。城墻上設有炮臺、望樓、垛堞、藏兵洞等。環城路與城門樓相通,可環城巡視。堡墻承載著多種功能,一方面晝防流寇,夜防盜賊,另一方面也防風阻水。
南門為城初建時的唯一出口
南門為城初建時的唯一出口。門樓建有三層,額書“砥洎城”。較下層城門洞過道中設有內、外兩道城門,西側有門房。外層城門前原有一道鐵閘。中層為彈藥庫,內存大炮、抬槍、鳥槍、火藥鐵沙、火箭炮、飛碟等武器裝備。較頂層城樓四面開窗,內懸一口鐵鐘,供日常計時或遇匪患報警之用。城內還備有水井、碾磨,即可解決居民飲食飲水需求,又能防備敵人火攻,可謂統籌兼顧,考慮周詳。
堡寨內道路如網,布局形似迷宮。街道狹長而幽邃,空間曲折又多變。巷道大多呈“丁”字形,處處顯示著“八卦”的神秘。一旦敵人攻破城墻,城內居民可以通過院落間的過道與街坊間的過街樓轉移或反擊,而呈“丁”字形構造的蛛網式狹窄巷道不僅不利于進攻,而且非常容易迷失方向。
世澤坊過街樓
城內民居整體布局形成于明代,城內分為 10 個街坊,城墻內的環城道路和街坊間的蛛網小巷將城內民居分隔為大大小小的院落。宅院以獨特的比例創造出宜人的空間氣氛,加之門窗、外廊、拱柱、封檐、瓦脊等木石構件的精細雕刻,更透出幾分古樸與秀雅。城內“張府”“師帥府”“鴻臚第”“張敦仁故居”等皆為名門望族,門額題字流暢厚重,書氣不凡。
城中遺存的明代建筑文昌閣臺基上尚存《山城一覽》碑刻,為砥洎城建筑規劃平面圖,是明崇禎十一年(1638)楊載簡記。圖中詳細標出了城廓地理方位、主要建筑分布、每宅占地面積以及巷道和設施。這種明代小城鎮建筑規劃圖,是中國古代建筑史上稀有的珍貴資料。
砥洎城護城河
砥洎城人稠地窄,院宅密集,有的院落上房角樓高起作“望樓”,兼有看家護院功能。較為絕妙之處在于其院與院之間在廂房或不顯眼處留有暗門。街坊內的院落可以互相連通、道路隔開的街坊又有“過街樓”相連。平日各戶自成獨院,一旦險情發生,則連成一體,并可轉入地下。外人看來撲朔迷離,神秘莫測。
名門望族鴻臚第
在這個小小的彈丸之地,還分布著大小十余處廟宇,諸神各司其職,應有盡有,庇佑城寨安康,整個城池彌漫著一種神圣不可侵犯的威嚴。
責編:秦 臻{文引:鉑金皿}